近日,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“教书育人 科研创新”表彰大会召开。其中,张荻教授团队的<秉承自然生物精细构型的遗态材料>荣获科研成果奖一等奖。
物竞天择,历经漫长的亿万年进化历程,自然界生物为适应周围环境而形成令人惊叹的内部分级精细结构。天然生物材料的复杂性是人类所掌握理解的传统材料如金属、陶瓷等无可比拟的。这些生物分级精细结构既是生物体生存必需的物质基础,同时也为材料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优秀的学习范例。
张荻教授团队历经20余年的潜心研究,向自然学习,从自然中汲取灵感。在国际上首次创新提出基于生物精细结构的“遗态材料”学术新思想、研究新范式。项目以材料性能为导向,甄选和巧借自然界生物精细构型,通过构型与材质的复合,在保留自然生物精细结构的同时,置换生物组分为特选的人工材质,构筑既秉承自然界生物精细构型特征,又有人工材质特性的新型材料——“遗态材料”。
“我们提出的‘遗态材料’和‘仿生材料’的不同之处,是把生物和人工的材料加入到生物构型里面,从而可以在材料里面逼真的把自然界的精细构型显现出来。正是由于保存了自然界精细构型,所以我们可以揭示自然界的精细构型与材料性能之间的耦合关系,张荻教授团队获上海交通大学科研成果奖一等奖。”
“遗态”这一新概念的提出,在国际学术界获得高度评价,对相关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。8篇代表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,ACS Nano等期刊,SCI他引903次,总他引1094次。项目的学术思想与研究范式引领了新型构型化复合材料的研究领域,推动了学科交叉发展,在海水淡化、卫星热控、储能、电磁屏蔽等领域展现出重大应用前景。荣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(待颁奖)。
经历过从无到有,提出新概念过程的张荻教授,深谙创新在科研中的重要。
“很多人都在讲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出来,但其实,不怕做不出来,就怕想不出来。”他如此说。“别人做不出来你能做出来的时候,虽然也是一种成绩,但已经是晚了一步了,因为已经有人‘想’在了前头。”
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
|